胶东在线网6月3日讯(通讯员 石文昊 张朋堂)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龙口市有着悠久的尚武之风,据统计,古黄县仅在清代就考取武进士8人,武举58人。上世纪九十年代,龙口曾兴起一股办武校之风,在校学生数以千计。近年来,随着跆拳道、拳击等外来“功夫”的纷纷涌入和家长对孩子文化课、艺术课的重视,该市武校发展面临严峻形势。武校发展现状如何?跆拳道何以大行其道?未来武术该如何传承和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调查。 全日制武校的迷失 据该市教体局体育科科长张道锦介绍,最红火的时候,龙口全日制武校曾有三所,并且生源不错。而现在,全日制武校只剩下了两所,招生困难。位于东江镇的子成武校,便是这其中的一所。 子成武校由该市民间武术家成守海先生创立于1996年。从成立初始,其便以振兴传统武术、传承内家六合拳为办学方向。在校学生最多时曾有近200人,而现在只有不到100人。 学武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子成武校规定,前来学习的孩子必须住校。同时,武术还要为文化课让路,平时所缺的武术课,利用寒暑假时间补课。文化和武术的同时学习,这里的孩子需要付出同龄孩子两倍的努力。 另外,许多学生家长对学武的一种片面认识也让他们对武校望而却步。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本来就不好管,学了武术之后会不会更加难管,甚至引发对孩子会学坏的隐忧。成校长对这种认识很无奈,他解释说,武校不仅仅是在教孩子学会一项技艺,更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修养,这就是武术界所讲的“武德”。在正规的武术学校,“武德”是首要的培训。而从中走出的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其实一点也不比其它学校的孩子差。 业余武术培训渐红火 在全日制武术学校陷入困境的同时,以短期培训和业余时间培训为主的武校发展模式,则趟出了一条弘扬国粹文化的发展之路。 今年74岁的成守贺自幼拜武术宗师丁子成先生的关门大弟子于敬之先生习练内家六合拳,与子成武校校长成守海是同门师兄弟。作为一位民间武术家,他与师弟走上了一条殊途同归的传承传统武术之路。现在,在怡园南区,他义务教授传统武术。 而作为全日制武校的子成武校,也开始尝试在暑期开设短期培训班。 成立于三年前的小龙武校,更是成为武术业余培训中的佼佼者。小龙武校校长名叫宋小龙,曾是河南省武术队队员。来到龙口后,他首先在开发区办起了一个小型的武术培训班,后又将培训班扩展至黄城,起初的学员全部通过朋友的介绍。三年来,小龙武校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近日,学校又喜迁1400多平米的新址,并且开始对外公开招生。 与全日制武术学校不同,小龙武校只在孩子的课余时间培训武术,文化课则依然是在全日制的普通学校进行。这让既不想孩子耽误文化课,又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有了选择的余地。外来和尚会念经? 前几年,一则新闻的传播曾引起中国武术界一片哗然。这则来源于中国跆拳道网络联盟协会的新闻表示,韩国跆拳道将成为我国小学生必修课。尽管这则新闻最终没有成为事实。然而,这对中国武术界的触动是巨大的。与中国武术发展陷入窘境正好相反,跆拳道的发展呈迅猛态势。 据悉,目前在龙口,仅在市教体局体育科注册的跆拳道馆已有四家,尚没有注册的数量更多。而且每家生源都不错,学员少的有四五十名,多的则超过一百。 袁雪松是位于南山金太极跆拳道馆的一名教练,但他的毕业学校却是曾经出了著名散打王柳海龙的海阳五头山武校。与我市全日制武校招生困难一样,随着五头山武校招生难度的越来越大,这所武校最终倒闭了。袁雪松也不得不从一名武校的教练转而去学了一年多的跆拳道,并且又转行当上了跆拳道教练。问起他学武术和跆拳道有什么区别,袁雪松只有两个字——“简单”。 跆拳道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与武术相比,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技术体系上说都显得那么“单纯”且“单一”。尽管它也称“道”,也有自己的文化追求境界。且不说武术的文化内涵涉及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相合”等中国古典思辩哲学,也不说中国古代儒、释、道对其的影响,单就说它所蕴含的拳种就至少有一百多个,各门派拳种又自成体系,练功、练力、练套路几乎无法穷尽。 在跆拳道中,腰带的颜色代表着选手的技术水平,这让学习者在学习时有“奔头”。特别是对于小孩子,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更有学习的兴趣。而中国武术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坚持。张道锦先生从六岁时便开始学习武术,迄今已坚持40年有余,据其介绍,前几年基本都需要练基本功,没有三年五载功夫根本看不出效果,这让早已步入快节奏的工业化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的人们难以短期内理解和掌握。 武校校长谈武术传承和发扬 成守海,67岁,出生于武术世家,1996年创办子成武校。在谈到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时,成守海有如下的说法: 现在武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误区。特别是在对武术的认识上,把武和术分离开来。这样就与舞蹈和体操没有什么区别了。武只是势,是套路,术是招,是精髓。而习武者往往本末倒置,仅把功夫用在练套路上,忽略了武术为“用”的本质。练套路是为了用,没有用处的东西,其价值何在? 现在练拳的人不少,学拳的人也不少,可是真要把武术教好学好的人却少了。当然,问题不是出在学练者身上,而是出在传授者身上。有些传授者只知传架子,至于每一个架子有何作用,却不甚了解……古人云:名师传艺,滥师传势。此外,学拳的人先天后天的自身条件各不相同,教者就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不能死搬硬套。一个人若不知自己长短,不知所习拳法之差异,无论练多长时间也是找不出感觉的。各种拳法之所以划分为不同的门派,其特点和要领却不尽相同。只有掌握其不同特点,吃透精神,才能得其精髓,应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