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赵斌的太极人生 陕西 张世昌 与其他体育项目比较,传统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习练,会使人感到没有年龄段的限制,七十岁的身体,六十岁的作为,五十岁的心态确实在我身上得到了应验。这首先要感恩在我23岁时幸遇的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赵斌先生(1906、4、2~1999、2、6,河北永年人)。他是我最敬重的启蒙老师,用太极理法打拳,用太极诚实做人,用太极阴阳看世界,用太极行云写诗文。 1965年正是党运和国运出现大曲折的一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极左思潮愈演愈烈,正在酝酿着史无前例的文化大灾难。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我迷茫而无所适从,以一种虚无的思想和羼弱的身体漫无目的地飘荡着。我家住在西安市西一路,离家不远的便是新城广场,我在这里结识了时年59岁的赵斌老师。我一生的太极缘就此开始,并影响了我的后半生。 当初我是以一种好奇的心理接触太极拳的。如果仅仅以此锻炼我的身体,我很可能选择别样。赵斌老师风趣地告诉我,太极拳是文化拳、哲学拳,别看它的动作像捉鱼摸虾,实际上深究下去奥妙无穷。加之,赵斌老师看到我一个落魄青年能与他文学相谈、品味相投而忘年相交,着实很看重我。于是,几乎每天的下午3点钟我都按时在他午觉睡醒后,到他的干净又别致的小院里学拳论道,谈天说地。我观察到他扫地扫得特别仔细,聚精会神;他唱歌唱得有滋有味,充滿感情;他品酒就要一盘花生米,笑容可掬;他背诵毛主席诗词,庄重虔敬。 很快进入文革年代,许多像赵斌老师那样的旧时代人都难逃冲击的命运,可我看到这世界还算公平,没有人骚扰他,没有人去难为他,街道办和红卫兵一次都没有到过他的家。我想这主要是他的人缘好,他无论风雨,每天早上五点钟小跑到广场,为人类洒去太极健康雨而感动了上苍。 这里是被人遗忘的角落,恰好也成了我的避风港,我的人生学堂。我在这里与赵斌老师的小儿幼斌(时年15岁)、表侄郭恩华(时年18岁)一起习拳,赵斌老师与赵妈妈视我为家人。文革期间,除了1967年被迫害入狱9个月外,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最宝贵的时光,一直到1968年11月我送幼斌到扶风县上山下乡。1969年12月我奉命也上山下乡,到韩城县最深远的盘龙山沟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正是这三年人生最晦暗、最困苦的时光,赵斌老师与我相濡以沫,互相慰籍着希冀光明的心灵。 至此,我与赵斌老师和幼斌弟书信来往,每年抽空看望。两家关系始终相处得很好,其间不乏故事。赵斌老师从新城广场教拳归来,每每路过我家都要小憩片刻,家父和弟妹们都跟赵斌老师学过拳。1975年3月4日家父病逝,我从韩城奔丧,时年幼斌弟学木匠,赵斌老师亲自指令幼斌弟为家父灵柩制板盖棺,使我一生铭记,此等恩典没齿难忘。 这段历史是客观存在,说明了我与赵斌老师的师徒情缘,那个时候是不允许拜师的,等到可以拜师的时候,我远离他乡错过了时机。但是,无论在山上、农村、工厂、企业、机关,甚或在监狱和“改造”人的地方,我都留下了杨式太极拳的足迹。1984年11月17日,我在《陕西卫生报》发表了“太极拳赋”一篇短文,赵斌老师特别振奋, 同年12月10日他在给路迪民师兄的信中写道:“韩城市棉纺厂20年前拳友在卫生报上登了我一片文章,他也是大才文学家”,指的就是我,但路迪民师兄只知有其人,而不知其姓名,沉重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地在尘埃中封存。路迪民师兄见到我本人的时候,是2004年11月在香港,时光又过去了二十年,人间正道是沧桑。 赵斌老师心里一直记惦着我,1984年12月组建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他亲自给我寄来了会员证,以他独到的书法写上张世昌常委,给予我隆重的恩宠。穿越时空长达35年的挚友交情,我始终坚信赵斌老师心中有我这个弟子,虽然没有这个形式,但形式往往是一纸空壳,重要的是在心灵,在诚敬,在实践,在力行。以后的漫长岁月,我汲取赵斌老师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读书打拳,安贫乐道,践行着“豁达开朗、与人为善、贫贱不移、从容天下”的赵斌信条,坦然理直地走自己的路,做一个忠实于国家和人民、忠实于赵斌师父的行拳者,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弟子。 2004年春天,赵幼斌师兄专程到韩城探望家母,看到我在韩城组织太极拳队伍,他特别高兴,并劝我出山回西安协助他的太极拳事业。2005年,我在西安协助他筹备“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暨赵斌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我的小弟张武昌为赵伯伯画像,后来,又数易其稿终于画出了铜像的正式画样,使赵斌铜像得以在纪念大会上揭幕布而问天下。2009年,我出任香港大公报记者,动议四弟张同昌扶赵斌铜像回乡永年。是年6月,幼斌弟偕同昌弟和我一起将我的太极拳恩师赵斌铜像用专车从西安专程护送,安座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以示我对恩师感情的终身寄托,了却我心中为恩师做点事的念想。
太极理法打好拳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在西安地区传授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拳师唯赵斌老师,正是他数度春秋的艰苦耕耘,历经半个世纪使杨式太极拳在大西北生根开花结果,奠基了杨式太极拳赵斌师门的地位,并载入太极拳史册。 赵斌老师承传了杨澄甫的85式拳架、51式剑路、13势刀路,擅长梅花双剑、八卦双刀,创造了自己的行拳风格,逐渐被西安武术界认同和社会大众认可,省内外前来学拳者络绎不绝。他教拳非常认真,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在手眼身法步中强调虚实分清和以腰为轴,手把手地调整身姿和手势。使我对拳与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对拳架的内涵和修养极深,但却很低调,从不张扬,在拳场礼让三分,充满了和谐之气而毫无对抗之势,以至于一些外人误解他没啥功夫。许多年后,当我历经磨难又回归武术门庭,才顿悟到赵斌老师的以柔克刚有大智若愚之风,他保护了自已,保护了家人,保护了师门,保护了杨式太极拳的传承。这正是他的高明境界。他对我的潜移默化使我在韩城四十年的孤身奋斗中好像揣着一个法宝,那便是太极的理法和太极的思维。 杨式太极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王宗岳经论和杨家传拳家谱,王宗岳经论和杨家传拳家谱本身就是太极文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传统文化受到禁锢的年代,哪还有什么经论文字,亦缺乏行拳依据,普天之下公开的决然没有。但赵斌老师有,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告诉我们。他只是点点滴滴地诉说了杨家拳的身世和特点,那时节,我便知道了张三丰和王宗岳,但很矇眬。赵斌老师在讲拳的过程中,用一块小黑板和一只粉笔,为我们灌输太极理法和文化。用意不用力,迈步似猫行,虚实变换,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手到脚到,气宜鼓荡,拳主轻灵等。至今我还保存着一个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黑色皮面笔记本,上面记载着85式拳、51式剑、梅花双剑的拳谱,以及王宗岳断断续续的拳论语录。记得当时比较完整的学拳资料是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几张杨澄甫拳照。很显然,这些资料是不公开的,而是赵斌老师的家传。因为他不仅仅是杨澄甫的亲戚,还是杨澄甫的亲传学生,是真学,是正脉传人。 2006年前后,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经过调研,确认杨澄甫85式是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实践证明,我们从赵斌老师那里所学的是杨式太极拳最为规范的拳艺。 赵斌老师坚持学拳要“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并总结出“有专不骄,贵在有恒”的信条,实在是练拳之精典。几十年来,大凡学拳之人要过三关,即“有恒”关、“有专”关、“不骄”关,方能修成正果。杨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枚正果,不需要任何人去修正发挥,添枝加叶,只要老老实实地按照太极理法去习练,练到位,悟到位,方为技击术,方为修身术,方为养生术。这方面,赵斌老师是楷模,从他的“学拳六字诀”和若干拳诗中即可以让你悟出大道至简、知行合一的道理来。
太极之德诚做人 赵斌老师很重视一个人的德行,在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他特别提到关羽和诸葛亮。关羽义薄云天,不为欲惑,大公无私,大义凜然,忠义仁勇,乾坤正气;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忠心事君,智慧超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最高道德规范的楷模。他说这二人才是中国人的最高理想境界,是真圣人,是大儒。 赵斌老师还会吟唱《圣经》里的赞美诗,他也教会了我唱这些诗歌。这些诗歌充满了人类的慈爱,给人一种行善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期望。至今我还会唱“我要像一颗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黄,凡我所作的,尽都顺利,尽都顺利。”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赵斌老师告诉我这样一个理念。意思大致是未来的社会不是让所有人都能具有非凡的才能,也不需要杰出的人物,不需要伟人学者,不需要太发挥个性的人。那些人是人类拔尖人才,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忍耐,是对工作的热爱;需要的是能够无声无息地牺牲自己;需要的是能够谦虚,而且不轻视任何一件小的却又是不可缺少的工作。这个理念实际上就是舍已从人、无为而无不为的太极理念。 赵斌老师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基督教,信仰太极,他总结出人最需要的是一颗能够完全放弃自私自利的心,和一颗觉悟了的责任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心是最重要的,心诚则灵。世界上所有被实践证明能够存在下来的信仰和理想,其源头都在这里。 什么是真理,是客观存在,是自然法则,是显规矩,是潜规则,是历史沉淀几千年而厚积薄发的自然发展规律。真理不是口号,不是标榜,不是自诩,而是生活中普普通通合于人性又合于理性的平时的作为。它以诚心诚意和实实在在为因导,内旋着太极的自然转化与虚实变换,谁也逃不出这样的法则。 用太极诚实做人,诚意为本,实事求是,方为高尚的德行。
太极阴阳看世界 我第一次知道“阴阳”这个深奧的词汇是从赵斌老师那里得到的,他说打太极一定要分虚实,虚实就是阴阳,“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阴阳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 当时正值学习毛主席的唯物辨证法,联系起来,阴阳学说就是中国古代的辨证法。矛盾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立统一的无穷变化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普遍规律。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看似不动却在不停顿地变化中完成阴阳的互相转换。 小到手指,大到躯干,身体有阴阳。阴晴雨雪,溪流山峦,大自然有阴阳。政通人和,苛政猛虎,政治有阴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运用到手法上,手法有阴阳;运用到拳术上,拳术有阴阳。世界上任何事物和运动都充满了阴阳,即对立统一,但是不管何种阴阳,都是过犹不及的,过头了或者说不到位,都有可能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因为阴阳学说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变化规律,阳刚阴柔,阳动阴静,互换互生,变化无穷。阴极生阳,以阴辅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阳动以喻太极,阴静以喻无极,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始静则柔,极静则刚,以静谋动,以静养灵。 所以说,为人不得盛气凌人,居功自傲,目空一切,唯我独尊,阳过刚了是要折的,换句话说,为人也不得太阴柔了,阴柔过了就变成了阴毒,是要遭天谴的。应该说,当阳刚时一定要有作为,当阴柔时一定要把持住自我。“无为”和“不争”也有两面性。在物欲横流中能够中流砥柱,无坏品行,不争名与利,同时也不要用无为和不争来搪塞自己的不作为,更不要心猿意马,好高骛远,以贬低别人为能事,以虚多实少假乱真。这就是赵斌老师对太极拳修身养性的深层次诠释。 太极拳是运用唯物辨证法最为高明的拳术,即阴阳学说涵盖了太极拳的技击内涵,涵盖了太极拳的天人合一。学习太极拳,阴阳相济,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忽隐忽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算得上是真太极。太极的这个真功夫便是如何把握好转换之度,把握好临界线,使不得差之毫厘的功夫,也就是在阴阳之间如何平衡好转化的功夫。 用阴阳学说去看世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就见怪不怪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得民心者得天下,翻天覆地巨变化。政治通达,科技进步,生活小康,社会前进,世界发展,这才是阴阳不断转换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用太极行云写诗文 赵斌老师是一个书法家,亦是一个诗文家。他最喜毛泽东诗词和苏东坡诗词,善背诵朗朗上口,书语录一气呵成。他曾在某职工大学语文班当过古文教员,古文造诣相当深厚。在那个谈虎色变的文革浩劫年代,学拳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只留下了他和我在小石板桌上小酌几口。我们吃着赵妈妈煮的面条,谁也不问谁的身世,坦然地品味着人间的口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不是我们该问的,我们不问,也从来没有想到去问。人际之间莫大于互相信任,没有猜忌,没有嫉妒,心与心交流,不分年龄,不分贵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人生难得的梦幻意境又一层美妙境界。 拳与酒,拳与诗,拳与歌,但却没有一丁点儿的醉生梦死,有的只是充沛的活力在身体间流动。后来,因为我年轻的缘故,可能也仅仅是这样一个缘故,赵斌老师让我一个学拳不到三年的后生在新城广场替他带拳,在兴庆公园替他教拳。记得当时每人学拳只收取一块钱,每到半个月,我将收取的少得可怜见地的十几块钱交给他时,他都开朗地大笑起来,说今天我们又可以吃上肉了!他以童稚之心和坦然的胸怀每每感动着我,使我在日后的生涯中逐渐对海纳百川有了一层又一层新的认识。 当时盛行的《毛主席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赵斌老师在背了这句话后,突然地又若有所思地对我说:“没有文化的太极拳是愚蠢的太极拳,而愚蠢的太极拳是不能够到达神明境界的。”说实在话,当时我很不理解,亦不敢乱说。这一头雾水只是在若干年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后,才逐渐散开了。我佩服的是赵斌老师始终坚守着太极拳是文化拳,是哲学拳这一毫不动摇的信念。仅凭此,一代宗师的伟大形象为后来者铺就了习练太极拳的正确途径。 太极拳与时代相关联,与胆识者相关联,与有志者相关联。太极拳为全民健身造福,太极拳与时俱进,为和谐社会做贡献。这些都离不开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演绎,而且从广度上、深度上还在不断地向前延伸和衍化。这便是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功能,唯中国有,外国无,舍此无它! 赵斌老师写了许多发之内心的诗歌,且选几首共赏之。 “止园舞剑雄风展,气壮山河似当年。英雄刀下斩倭寇,壮士美名传人间。” “半生为官明镜悬,清风两袖归田园。闲来小酌无烦事,四壁诗画赛金銮。” “中秋佳节月倍明,青春转瞬成老翁。壮志未酬心不已,只盼统一庆太平。” “归去来兮乐融融,百题拳问已编成。会向天下洒甘雨,赢得桃李唱春风。” “幽静小院诗意深,高举酒杯发狂吟。曾记东坡词一句,多情应笑华发人。” “扶危济困常作为,穷汉笑我不算贫。富贵虽然擦肩过,赢得高寿太极人。” “闭门静坐,沉思一生坎坷。数富贵几多?贫困几何?都如烟云过。甜也有我,苦也有我。一技存身靠太极,伴我百年喜乐。” 他不为情所困,不为景所囿,不无病呻吟,去掉了许多文人惯有的华丽词藻和酸腐味,脱格律而合格律,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从他的文思诗韵中扑面而来感动的是他的赤子之心、颂党之情、爱国之怀。 文化这个东西,一要禀性,这是先天的,二要资历,这是后天的,三要悟性,也是最重要的。没有苦难的经历深深嵌进去的烙印,怎么能够写出如泣如诉而又如飞流瀑布的感情。文化气息又是综合素质在人体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感受到的体现。阳春白雪好,还是下里巴人好,二者都是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东西,都是人类的艺术品,只不过爱好者、欣赏者自已有了差异和偏见,便怪罪起阳春白雪来。没有阳春白雪的水平硬装成阳春白雪,装扮不成就抬出下里巴人来对峙。对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要灭掉阳春白雪。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上,老老实实地体验和自己的真知灼见愈来愈少了,有的人照猫画虎,有的人刻舟求剑,有的人拔苗助长,有的人邯郸学步,实际上都是对武术文化的亵渎。 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的大手笔不是谁都能学来的,这与名人不名人毫无关系。有的人出名,确实是一时的真才实学,但很多人因此到后来却成了一块招牌,因为有了这个招牌胡揑几句乱涂几笔便成了值钱的东西,这是当今所谓名家的悲哀。赵斌老师不是这样,他在众人对他很不起眼的时候,甚至在贫穷一生中,就已经因饱读诗书、历尽忧患、安贫乐道、专致授拳而成为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子,从未因埋于沙土而泯去光泽。 赵斌老师以一个太极文化战士的勇气捍卫着武术文化的尊严,这在当时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品格,也是比一般拳师高明许多的主要缘由。 此生有幸接触赵斌老师并与恩师成为忘年交,是我的福份。借此迎接恩师赵斌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纪念之际,我缅怀那逝去已经好远好远的恓惶岁月,在我最困苦的时候是恩师收留了我,真切教给我许多东西,不仅仅是拳术,还有那武术的精神和太极的文化。赵斌恩师以独到的山一样高的品格、海一样阔的胸怀、龟蛇一样静的心态、四库一样丰富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影响着我,熏陶着我,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人品若山及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这是对恩师赵斌先生最为恰当和贴切的写照。何时能将此等人品与情怀传给后来者,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原载《武当》2013年第11期) |